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午睡是自然生理需求

一般認為,「午後昏昏欲睡」是因為剛吃飽飯,當食物停留在胃部,迷走神經把訊號傳導至腦部並產生睡意。但醫學上並沒有直接的證據支持這個論點。比較可靠的解釋,就像吃飯、喝水一樣,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

長期研究睡眠的台大醫院睡眠障礙中心李宇宙醫師指出,雖然醫學證實「飽食」的確可以加重嗜睡度,但為何只有午餐會有這樣的作用?一般人剛吃完早餐、晚餐為什麼不會想睡?午後嗜睡與人類生理節奏有關,一般人到了下午兩、三點,生理時鐘開始進入低潮,行動變得遲緩,腦筋也不靈光,才是導致人類需要午睡的真正的原因。

「人類睡眠時鐘並非小24小時,而是12小時一個週期,」李宇宙醫師分析,一般人大約距離早上起床後八小時左右,身體自然地進入「午後昏沈帶」,學理上稱為「午餐後低落」或「日間低落」(post-lunch dip)。

英國倫敦大學生物學家佛斯特(Russell G. Foster)研究發現,人類的日常活動都有一種「約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約24小時)週期性的表現,依照時間來區隔身體事件,並蓋上「時間印記」—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佛斯特指出,人類天生傾向於「兩段式睡眠」:身體在下午和晚上都會產生嗜睡現象,型態相似,只是程度輕重不同。

尤其對前一晚沒睡好或沒睡夠、欠了睡眠債的人來說,李宇宙醫師比喻,「就像跑銀行下午的3點半,睡神一定準時來敲門,」但如果能夠午睡片刻,即便是半小時,不但可以恢復清醒,甚至還可彌補一些睡眠債,「這是自然生理上一個很奇妙的現象,」李宇宙醫師形容。

心安理得睡好午覺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睡午覺的確有益身心健康,譬如,可以減輕壓力、降低心臟病發作、提高專注力等。著有《睡出活力》(Power Sleep)的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博士馬斯(James B. maas)指出,愛午睡的歐洲人和拉丁美洲民族都比較放鬆,做壓力測試的得分通常比美國人高。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曼德妮克(Sarah Mednick)做過一項有趣的對比研究:觀察分析50個人在「午睡」、「沒有午睡」,以及在早晨、下午、晚上時段所表現的差異。結果發現,午後如果能夠實實在在地睡一個小時,可以讓這些受測試者的注意力恢復到早上9點最清明狀態的90%,這種注意力集中的狀態甚至可以一直持續到晚上7點。

美國訴願法院曾經做過一項裁定,接受被告人當事人請願重開偵查庭,因為大部份偵察過程「他的律師都在睡覺」。美國法院宣稱,白天小睡是自然現象,任何一個人在一天當中都有昏沈的時刻需要克服。

一些作風開放、英明的企業主,意識到「疲倦的員工對於提升競爭力並無實質好處,反而加速消耗戰鬥力」,大方地允許員工在公司裡睡覺。譬如日本豐田汽車一改日本人「拚命三郎」的形象,鼓勵員工午休,甚至在休息時間刻意把辦公室燈光調暗,便於入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