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仲臉書連結
2012年1月30日 17:45
昔日台灣第四大港的月津,小鎮的懷舊古意如八角樓般迷人。(記者謝禮仲攝影)
記者謝禮仲/台南報導
台南行春系列活動的「月津港燈節」從農曆年前點燈開始,吸引許多參觀人潮,燈節將持續到元宵節的2月6日,有別於一般元宵燈節以各種人物、動物造型花燈為主的月津港燈節,用宛如滿月的圓形發光體裝飾河面、河畔,別具風情,而月津港所在的鹽水,也是值得花上大半天慢慢遊逛。
以前的台南縣鹽水鎮、現在的台南市鹽水區,在明鄭時期,就已由部將何積善率眾屯墾,成為南台最古老的聚落之一,由於月津港的水運重要交通地位,暢旺的貿易造就了郊商林立的小鎮繁華,昔日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被可知鹽水早年的光耀。
歲月更迭、自然環境的變化,月津港逐漸淤塞,早年居民為保護家鄉風水而拒絕鐵道經過,讓「月津」錯失了原可擁有的交通優勢,雖有糖廠事業短暫拉抬風光歲月,終難免走入沈寂,徒留蜂炮為小鎮帶來一年一次喧騰人氣。歲月遞邅,繁華看似褪盡,實則沈澱於尋常間,幽幽游移,風華縷縷不絕。
從國道1號新營交流道,取172縣道往西,銜接了台19甲的「忠孝路」後,遇到「月津路」右轉往北,循著古老地名進入鹽水,別有一番味道。位於鹽水主聚落南邊的區域,目前妝點著的河道水域,就是當年月津港所在,跨小橋往東,則是被稱為「鹽水第一街」的「橋南老街」,那位頗有個性的打鐵舖老先生不知是否依舊健朗,但他的「百年打鐵舖」儼然已是老街的代表符號。
▲跨越一彎流水的小橋過後,「鹽水第一街」引人走入截然不同於時空氛圍。(攝影/記者謝禮仲)
橋南老街的路面從柏油換成了新鋪面,若干昔日街屋的樣式依舊,主屋與街道間延伸成一座單層的單坡向屋簷,能供行人遮陽避雨的「亭仔腳」內,老屋店鋪的樑柱木構清楚可見,正上方保留當時儲存貨物的矩形樓井,在在散發著古老歲月的魅力。
▲老街屋的南管樂音彷彿依舊飄揚,圖中放著獅頭的就是老街屋昔日放置貨物的樓井空間。(攝影/記者謝禮仲)
台南行春系列活動的「月津港燈節」從農曆年前點燈開始,吸引許多參觀人潮,燈節將持續到元宵節的2月6日,有別於一般元宵燈節以各種人物、動物造型花燈為主的月津港燈節,用宛如滿月的圓形發光體裝飾河面、河畔,別具風情,而月津港所在的鹽水,也是值得花上大半天慢慢遊逛。
以前的台南縣鹽水鎮、現在的台南市鹽水區,在明鄭時期,就已由部將何積善率眾屯墾,成為南台最古老的聚落之一,由於月津港的水運重要交通地位,暢旺的貿易造就了郊商林立的小鎮繁華,昔日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被可知鹽水早年的光耀。
歲月更迭、自然環境的變化,月津港逐漸淤塞,早年居民為保護家鄉風水而拒絕鐵道經過,讓「月津」錯失了原可擁有的交通優勢,雖有糖廠事業短暫拉抬風光歲月,終難免走入沈寂,徒留蜂炮為小鎮帶來一年一次喧騰人氣。歲月遞邅,繁華看似褪盡,實則沈澱於尋常間,幽幽游移,風華縷縷不絕。
從國道1號新營交流道,取172縣道往西,銜接了台19甲的「忠孝路」後,遇到「月津路」右轉往北,循著古老地名進入鹽水,別有一番味道。位於鹽水主聚落南邊的區域,目前妝點著的河道水域,就是當年月津港所在,跨小橋往東,則是被稱為「鹽水第一街」的「橋南老街」,那位頗有個性的打鐵舖老先生不知是否依舊健朗,但他的「百年打鐵舖」儼然已是老街的代表符號。
▲跨越一彎流水的小橋過後,「鹽水第一街」引人走入截然不同於時空氛圍。(攝影/記者謝禮仲)
橋南老街的路面從柏油換成了新鋪面,若干昔日街屋的樣式依舊,主屋與街道間延伸成一座單層的單坡向屋簷,能供行人遮陽避雨的「亭仔腳」內,老屋店鋪的樑柱木構清楚可見,正上方保留當時儲存貨物的矩形樓井,在在散發著古老歲月的魅力。
▲老街屋的南管樂音彷彿依舊飄揚,圖中放著獅頭的就是老街屋昔日放置貨物的樓井空間。(攝影/記者謝禮仲)
橋北的中正路,融合早年的伽藍廟街、中街、媽祖宮街,至今仍是鹽水最集中的商業區,日據時期裝飾派風格洋樓街屋,見證著當年繁華。
最南端的「月港護庇宮」鄰近港口,最初為土地廟,後由「糖郊」商戶迎湄州媽祖奉祀,逐漸變成鹽水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捻米卦」為該廟遠近馳名的特色之一,建築方面的藝術精華如福祿壽三川門、蝦蟹斗座或潘麗水的彩繪,都值得細觀。
▲走到熱鬧的街區不忘抬頭,日據時期的洋風街屋仍流露著典雅講究。(攝影/記者謝禮仲)
往北續行,中正路、中山路口西側的「八角樓」當屬鹽水最知名的地標。原有三進的院落,目前僅存第三進,整棟由大福杉撐起、不見鐵釘全憑精密榫接,鏤空雕花、窗櫺、二樓迴廊外圍的木製百葉窗等,更見細膩藝術工法之典雅古趣;正面木造令人讚嘆匠心獨運,後方下半部厚實石條、上半部紅磚搭建的牆壁,又見淳厚之美。
▲堪稱鹽水地標的八角樓,木構部分細膩雅緻。(攝影/記者謝禮仲)
每年主辦蜂炮的武廟,位於小鎮北端,老廟建於康熙時的1668年,巨大樑籤(據傳台灣僅存兩根)、柱聯、礎石、石獅......,俱皆古物,不同於武將而採金龍的「門神」彩繪,亦屬罕見。
最南端的「月港護庇宮」鄰近港口,最初為土地廟,後由「糖郊」商戶迎湄州媽祖奉祀,逐漸變成鹽水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捻米卦」為該廟遠近馳名的特色之一,建築方面的藝術精華如福祿壽三川門、蝦蟹斗座或潘麗水的彩繪,都值得細觀。
▲走到熱鬧的街區不忘抬頭,日據時期的洋風街屋仍流露著典雅講究。(攝影/記者謝禮仲)
往北續行,中正路、中山路口西側的「八角樓」當屬鹽水最知名的地標。原有三進的院落,目前僅存第三進,整棟由大福杉撐起、不見鐵釘全憑精密榫接,鏤空雕花、窗櫺、二樓迴廊外圍的木製百葉窗等,更見細膩藝術工法之典雅古趣;正面木造令人讚嘆匠心獨運,後方下半部厚實石條、上半部紅磚搭建的牆壁,又見淳厚之美。
▲堪稱鹽水地標的八角樓,木構部分細膩雅緻。(攝影/記者謝禮仲)
每年主辦蜂炮的武廟,位於小鎮北端,老廟建於康熙時的1668年,巨大樑籤(據傳台灣僅存兩根)、柱聯、礎石、石獅......,俱皆古物,不同於武將而採金龍的「門神」彩繪,亦屬罕見。
武廟前的武廟路,往昔稱為「看西街」,由此即可西望月港全貌。當年「月津八景」之一的「聚波漁火」所在,便在西側的「大眾廟」,明末何積善在此興建貿易港,設「聚波亭」供商賈過旅休憩。今僅剩迂淺河道依稀可辨,老榕樹依舊在,早年停泊海上恭奉的雷府元帥被請入供奉,建成今日大眾廟。
循西門路走回中正路途中,還可稍停鹽水天主堂參觀。這座天主堂完全採用中國宮殿式建築形式,連供奉聖母、聖子都身著龍袍全然中國式裝扮,若非屋頂的十字架,很難讓人察覺其本來身分。
▲岸內糖廠廠區環境幽靜,歲月的腳步彷彿忘了移動。(攝影/記者謝禮仲)
糖業在鹽水也曾風光,堪稱台灣首座私營糖廠,後經日據時期至光復後改稱「岸內糖廠」,與花蓮、溪州、新營並稱四大糖廠。糖廠入口的綠色隧道相當優美,而在鎮內西側的糖鐵鹽水車站,雖已停止營運多時,仍是鐵道迷眼中糖鐵10大名站之一。
▲保存良好的鹽水車站,當年行駛的是糖鐵而非一般客運。(攝影/記者謝禮仲)
循西門路走回中正路途中,還可稍停鹽水天主堂參觀。這座天主堂完全採用中國宮殿式建築形式,連供奉聖母、聖子都身著龍袍全然中國式裝扮,若非屋頂的十字架,很難讓人察覺其本來身分。
▲岸內糖廠廠區環境幽靜,歲月的腳步彷彿忘了移動。(攝影/記者謝禮仲)
糖業在鹽水也曾風光,堪稱台灣首座私營糖廠,後經日據時期至光復後改稱「岸內糖廠」,與花蓮、溪州、新營並稱四大糖廠。糖廠入口的綠色隧道相當優美,而在鎮內西側的糖鐵鹽水車站,雖已停止營運多時,仍是鐵道迷眼中糖鐵10大名站之一。
▲保存良好的鹽水車站,當年行駛的是糖鐵而非一般客運。(攝影/記者謝禮仲)
【吳萬春蜜餞】Since1985 台南府城 美食楷模 古早風味 追憶難忘
歡迎蒞臨本店官網 http://www.wu-wan-chun.com.tw/,品嚐精緻懷舊的府城風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