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散步到台南

晚夏府城,平安靜好。
以「台灣的京都」自詡的台南,一巷一弄都有學問,在歲月中積累的生活趣味和飲食風景,既常民又深奧,讓人想一一探索。和我們一起拜訪台南,看看府城居民怎麼生活、走進老房子和台南人認可的老字號,即使只有一天,也要從容地感受台南滋味。

別貪心地想一次看遍,意猶未盡之處,就留給下次、和很多很多的下次吧。

老房子新魅力,捨不得離開的角落7+

往日建築在生活中累積起的質地,使得老房子有著不可複製的懷舊氛圍,加上有想法的主人、迭見新意的利用手法,想不在其中徘徊也難。遊訪使用法各有驚喜的老房子,益發成為旅行台南的「重要事項」。

老房子是需要保存和使用的。保存不僅是為了歷史價值,也為了生活的痕跡。往日的建築可以重現,因人活動而留下的氣氛卻無法做到。講究細節如日本人,東京丸之內的三菱一號館在拆毀40年後,藉著復古的工法和部份被保留的建材重建,遊步其中,還是感到時光的微妙氛圍極為稀薄,就可知老房子之可貴。不僅保存,老房子也要使用,太古百貨的店主馬克提到,即使已有損壞,有人住的老房子破敗得就是比較慢。

在台南市區往返,看見老屋的機率太高,不論是較現代的鋼筋混泥土建築,或是近代洋風建築,幾乎是隨處可見的程度。在使用者依生活需求修正的狀況下,各形各樣的增補出現,換上鋁門窗、架起鐵架裝冷氣、強調營業的招牌,甚至依照愛好改變建材的材質和顏色,取得便利性的同時,原本形製上的平衡卻無法顧及,眼見此景,不免感到扼腕。

這幾年,情形有了轉變。旅館、民居、商店翻修老房子,成為聚集人群的地方,外地人也到台南,在老房子裡開始生活。草祭二手書店店主蔡漢忠來自嘉義,已在台南十多年,從網路商店開始事業的服飾品牌彩虹來了,負責人高耀威和陳雅文從臺北移居台南,實體店面才剛正式營運。兩年舉辦一次的「老屋欣力賞」已進行到第二屆,以系列活動讓台南人關注老屋,產生保存和再生的想法。在眾多老屋再生的類型中,我們探訪的目的地,也盡可能維持多樣性──除了在餐廳和酒吧飲食,換個方式,在 Hair Salon 換個髮型不也是很好的體驗?

書的氣勢與氣質x草祭二手書店

即使時間不多,能去的老屋有限,草祭二手書店還是要去。

行前便聽說草祭二手書店很有趣,最後一算,竟然去了三次:前兩次是晚上和傍晚,第三次是下午,也算見識到不同時段的書店風景。

就地理環境來說,草祭二手書店有著頗相宜的位置:和書店隔著南門路對望的,便是有全台首學稱號的台南孔廟。和書店毗鄰的,則是以狹小入口著稱的窄門咖啡。可能是要去拜訪一間書店,咖啡館的名稱也令人聯想到法國作家紀德(Andre Gide)的小說《窄門》。還沒走進書店,注意力又集中到櫥窗上:其中一面放著俄文書,上面的告示牌寫著「購書記 12:00~22:00 拜三定休」,以為這可能是之前的書店看板,後來問起店主蔡漢忠,才知道只是不想把營業時間說得太白話,於是寫成購書記。即使有些過度詮釋,從此處似乎微微看到草祭二手書店「不那麼從眾」的性格。

推開以秤桿為把手的店門,就進到前棟的空間。除了台灣主題的明信片和工藝品,這區屬於小說、財經、命理等較大眾的暢銷書種,蔡漢忠提到,之所以這樣安排,是要區隔一般遊客和想要閱讀、尋書的客人。他解釋,遊客或是路過而走進來的客人,在前面看看,沒什麼太特別的可能就會離開,要是有更多的需求,發現有些書種並不在架上,就會再往後面走。

初次到訪時,我們在店內略為走看,磨石子地板、草綠壁面以及白色書架、樑柱、天花板,簡潔明淨的前棟和一般書店的差異並不太大,走過幾格書架,鋪著藍色瓷磚的浴缸出現在走道上,並不像是從別處移來,推測這裡應該是原先建築的後段,再往後的走道是將兩棟房屋打通。以前的格局習慣是將浴廁設置屋後,詢問蔡漢忠後得到證實,的確如此。後棟是草祭二手書店最亮眼的空間,即使已看過照片,臨場的感受果還是很強烈,彷彿管絃樂團所有樂器奏出音量全開的最強音;像很多人提到的,建築的空間要用身體去感受才行。

資料來源:text_balthus  photo_何忠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