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2日電)出身台南的家庭主婦黃婉玲,花了近10年搜尋台灣古早味小吃,半年多來連寫2本書,要趕在更多古早味吹熄燈號前,將老師傅的故事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黃婉玲說,剛開始只是單純地想找一些兒時記憶中吃過、但現在已經很難發現的小吃,但開始尋訪後,發現這些古早味背後的故事更動人;造就小吃出現的時代背景、老師傅的手工堅持、甚至是壞掉了就無法再修的老機器,比到什麼地方去吃什麼東西來得更重要。
黃婉玲並非跟隨網路上的知名度探訪名店,而是到市場、廟口、或從長輩口中找線索,再親訪記錄,甚至動手學著做;許多店家原本不願意受訪,但不敵她的熱誠和「纏功」,成了她書中的主角。
黃婉玲指出,現在所謂的美食文化,多是按圖索驥般地到處吃,跟旅遊結合在一起;但很多真正古早味小吃的老闆,由於重手工,每天只做固定分量,萬一都拿來賣給突然出現的遊客,會讓老主顧買不到,客源反而不穩定,因此不願意受訪出名。
黃婉玲表示,前1本書出版後,有名年輕讀者告訴她,在看過「肉油渣」這篇文章、並和母親討論後,才了解母親為什麼會這麼節儉;還有人把書拿給父親看,結果父親講了一堆小時候的故事,對父親早年的生活環境更了解,也深受感動。
黃婉玲說,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手推車賣的搖搖冰、手工芋冰、挑著扁擔的豆花伯、或是巷口攤子平底鍋上的「板煎嗲」。擁有傳統手藝的老師傅逐漸凋零,多名書中提到的師傅已經不在了,她與時間賽跑出書,希望讓每1個主角看到自己的故事被記錄下來,也讓下一代更了解古早味小吃代表的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