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追思噍吧哖烈士 鄉親籲強化史料


  • 2011-09-24
  •  
  • 中國時報
  •  
  • 【曹婷婷/台南報導】
     賽德克巴萊讓各界聚焦原住民武裝抗日的霧社事件,然而,發生在台南,台灣首起大規模抗日,死傷人數更勝霧社事件的噍吧哖事件卻長期未受重視,令人唏噓;眼見事件將屆滿百年,地方籲政府重視,盡速強化軟硬體史料。
     昨天是噍吧哖事件起義人余清芳被處決滿九十六年的日子,噍吧哖人文發展協會與南市議員郭國文、王峻潭及受難者家屬張水魯,齊聚玉井忠烈廟追思噍吧哖事件烈士。
     發生於民國四年的噍吧哖事件,由余清芳、羅俊、江定共謀起義,是台灣史上歷時最久、規模最龐大、犧牲最慘烈的一役,判死刑九百零三人,受難人數達數千人。玉井鄉親林興等人,也於事發現場蓋一座忠烈廟,放有慘遭日軍屠殺的無辜百姓,並將余清芳等三人塑金身祭拜,但因該事件長期未獲重視,少有人知悉這座廟存在。
     郭國文說,大家只知霧社事件,其實噍吧哖事件歷史意義更值得重視,未來希望加強史料收集,重拾其歷史意涵,並重視噍吧哖事件的歷史場域,加強規畫相關景點與建築。
     噍吧哖人文發展協會陳景濬說,該事件長期被遺忘,無論就事件影響範圍、動員及死亡人數皆比霧社事件多,可惜,受關注程度卻遠小於霧社事件,政界、學界對此事缺乏完整關心與研究也是主因之一。
     郭國文說,這場起義存在兩大悲劇,一是死傷人數多,二是其歷史未被正確解讀,多數史料認為該事件是義和團起義,太過武斷,因許多受難者是農民,值得後人研究加以還原。
     郭國文認為,該事件是台灣武裝抗日分水嶺,在此之前,日本採高壓、分化統治,事件後,改採同化手段,日後才有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啟發台灣人本土政治與民族意識。
     當年阿公被日軍槍殺的張水魯則帶著一顆子彈現身,其母的父親和阿公也同遭日人屠殺,他保留這一顆從阿公頭顱撿到的子彈,也是盼後代記得這一頁慘痛歷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