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這波危機 為何與2008年不同?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11-08-10  00:00 

一句似曾相識的話吸引了華爾街的銀行業與投資人:2011年是2008年事件的重演,金融動盪的歷史循環不息。

周一,亞洲與歐洲股市重挫,道瓊更大跌643.76點或逾5%,投資人看來無不遭到撼動。

但是單單市場動盪,並不足以證實就是歷史重演。

今日事件與三年前的金融危機,有三種基本面的不同。

首先就從最明顯的地方開始:這兩次的危機,有著完全不同的源頭。

較早一次危機,係由底部開始擴散。自過度樂觀的購屋者開始,蔓延至華爾街證券化機器,信用評等機構當了幫凶,最終影響了全球經濟。

相形之下,目前的困境卻是由上而下。全球各國政府無法振興本國經濟,亦未能整頓房屋市場,逐漸失去了企業與金融社會的信任。

這導致私人企業的支出與投資大減,引發惡性循環,造成高失業率及成長緩慢。這種情況下,市場與銀行是受害人,而非加害人。

第二項不同,可能最為重要:在到20072008年期間,金融企業及家庭以廉價的貸款,享受著盛宴。

當泡沫破滅,緊縮開支的結果,導致大規模的衰退衝擊。

這一次,問題恰恰相反。經濟沉悶促使企業與個人屯積現金,迴避舉債,結果消費與投資成長均告疲弱。

最後一項不同,在於前二項的直接結果。2008年的金融災難解決方簡單,卻痛苦:政府必須介入,透過低利率提供大量流動性,為銀行紓困,並挹注現金 至經濟體系。

這項政策可不廉價,全球各地政府挹注約1兆美元進入經濟體系。對納稅人也不公平,因為必須承擔他人的罪過。

但這項政策最終仍成功避免了全球蕭條。

今日,這類行動不再。目前的緊俏並非肇因於缺少流動性。美國企業坐擁大筆現金。企業與個人財務不再包含大量債務。

真正問題在於,金融業彼此間缺少信心,亦質疑政府推動經濟成長的能力。

這波危機的特性,意味求助於上次災難使用的工具,根本不可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