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享受復古的美好 到台南住老房子


越來越多的台灣背包客,旅行時不出國住精品旅館,卻選擇到台南住老房子。也有越來越多的文創工作者,離開台北到台南的老房子落腳。台南的老房子到底有什麼魔力?讓文化廣場來告訴你。
西市場謝宅努力經營「在老房子享受台南美好生活」的質感。
記者劉學聖/攝影
「我們想打造一個家,讓人住進來,勾起他曾經遺忘的東西、回憶。」老房子事務所設計總監游智維坐在台南「西市場謝宅」裡,臉上盡是舒坦和滿足。
大男孩 內在住了老靈魂
創辦老房子事務所的游智維。
記者劉學聖/攝影
西市場謝宅是一間剛滿兩年的「新」旅館,裡頭的家具看來卻都像上了年紀的──榻榻米、蚊帳、1960年代的櫥櫃、磁磚…坐在裡頭,旅人覺得自己回到了童年,彷彿電視一打開就會看到卡通「小甜甜。
其實這些家具都是新的,是游智維和夥伴找來傳統工藝師父重作的「老東西」。
游智維也不老,1976年出生的他,外表像個大男孩,內在卻住了一個老靈魂。
4年前,游智維和他的五專同學謝文侃,說服謝家將住了幾十年的老宅改成出租公寓。
經營旅行社的游智維走遍全世界、住過各種風格的旅館,但他並不想把謝宅改成一個國際風格的精品旅館。
倒流時光 回到初始模樣
「台灣人不認為自己的文化有價值,總是拚了命地學西方。」游智維卻認為,台灣最重要的文創資產「就在自己家裡」。
謝宅是在1960年代興建的。游智維想倒流時光,讓房子回到最初始的模樣。
西市場謝宅要求房子設備、質地要符合1960年代氛圍。
記者劉學聖/攝影
游智維找來幾位成大建築系剛畢業的學生做設計,「因為新鮮人還保留對建築的熱情和對土地的感情」。台灣建築師在職場上打滾一久,習慣以商業思惟來做設計,「因此台灣的住宅都一模一樣。」
感覺氣息 旅館不只睡覺
設計團隊在謝宅住了好幾個月,一邊住、一邊設計。「生活化的設計才是真正的設計。」
游智維認為,設計者必須自己先住在老房子裡,才能感覺到它的氣息、知道它需要什麼?他希望謝宅不只是一個「供旅客睡覺」的旅館,而必須讓旅客「在老房子裡享受台南的美好生活。」
游智維堅持,老房子裡所有的「新東西」,材質和氛圍都必須符合屋子誕生的年代。所以,廚房和浴室是用磨石子做的,臥房裡的榻榻米、棉被,浴室裡的毛巾、拖鞋... 統統都得是1960年代的「老東西」。市面上買不到,工作團隊便到處打聽、拜訪老師父為謝宅量身製作。
「保存老房子不只是保存老東西,還可以讓傳統工藝獲得新生。」游智維表示。
陌生熟悉 挖掘溫暖時代
整修謝宅的工作團隊還包括了謝家人。謝文侃60多歲的母親幫忙油漆、掛蚊帳、木頭拋光…。她告訴游智維,在這房子裡住了這麼久,如今才第一次從內到外好好認識了它,在告別之前。
2009年,「西市場謝宅」開幕,每天迎接新的旅人。這棟開在市場、「像家一樣」的旅館迅速引爆話題,生意火紅。住進謝宅的人感覺自己他們不只住進一間旅館,還旅行到一個擁有許多回憶等待挖掘的溫暖時代。
謝宅的成功,不僅點燃台南的老房子話題,也讓游智維決心創立台灣第一個「老房子事務所」。
這棟重生的老房子,其實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背後都有老故事:酒吧、髮廊、藝廊…轉型成功
Bing Cherry髮廊像一部黑白懷舊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老房子有什麼魔力?這一天,游智維帶著我們走訪幾間台南的老房子,包括早餐店、燒烤店、婚紗攝影、酒吧、髮廊、藝廊。
Bing Cherry髮廊,老闆在舊金山工作10年,某天被這棟80年的老房子吸引,買下改造成為時髦髮廊。
Bing Cherry的吊扇、樑木、窗格保留台灣古早味,沙發、髮椅卻是美國普普風。坐在這裡「做造型」,陽光透過白色窗格灑落地板,整個人就像是跌進黑白懷舊片。
飛魚婚紗店裡,婚紗與傾圮磚牆相映成趣。
記者劉學聖/攝影
飛魚婚紗攝影,略嫌陰暗的屋子裡擺著廢棄的窗戶、屋瓦、紅磚…,半傾的斑駁紅磚牆襯著整排婚紗和禮服,攝影棚裡還留著前一位主人留下的老舊浴缸與馬桶。
帶點滄桑的「飛魚」顛覆一般婚紗攝影的「時尚」印象,卻以濃濃的「家」的氣息吸引年輕人,60年的老房子成為無數新人邁向新生活的見證者。
小酒吧「長廊賣酒」吸引客人帶老東西前往分享。
記者劉學聖/攝影
酒吧「長廊賣酒」原是90年歷史的日式街屋裡的樓梯間。老闆A-Bon在寬不到150公分的狹窄空間,擺滿電扇、燈、長板凳等老東西,卻總是高朋滿座A-Bon認為,老房子「自己就會講故事」,來長廊的客人也喜歡帶來自家的老東西,跟朋友分享老東西裡的老故事。
在台北,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老房子,用途不外乎博物館或咖啡館,一不小心便會淪為「蚊子館」。然而台南的老房子不但有讓人意想不到的「轉型」,還相當成功。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是,這批改造老房子的推手都不老。他們是一群30歲上下的創意人,許多還是南下的「台北客」。
樂刻文創負責人廖錦逢,原本在台北紅樓開設工作室,去年把公司的「總部」搬到了台南的老房子。
「我想透過老房子,跟社區和土地重新連結!」樂刻以將神明等台灣民俗圖象勾勒於T恤而走紅,廖錦逢卻自覺與土地的連結不夠深刻,決定搬到台南,租了一間4、50年的老房子。
樂刻布置台南新家的第一步是「回收老東西」。廖錦逢在附近社區四處逡巡,撿鄰居不要的老東西回家布置。
「每個老東西背後都有一段老故事。」廖錦逢說,他在台北收藏的老東西都是從舊貨行買來,沒有機會直接面對擁有者。在台南就不一樣了,他可以直接面對擁有者,聽他們娓娓訴說每件老東西背後的故事,感受源自土地的文創力量。
另一家文創公司「彩虹來了」,創辦人高耀威在「西市場謝宅」住了幾次,決定讓「彩虹」進駐台南老房子。他認為,台北「讓人靜不下來」,「有生活、有歷史」的台南,卻以優閒步調涵養文創養分,成為文創工作者的天堂。

在台北是工作 在台南是生活
茶藝館「奉茶」曾獲2008年台南老屋欣力獎得主。
記者劉學聖/攝影
老房子事務所創辦人游智維,周一到周五在台北開設旅行社,周六則坐車回台南的老房子「度假」。他說:「在台北是工作,在台南是生活。」
「老房子就是有把人聚在一起的能力。」游智維每次回到台南,總習慣到各個老房子裡「串門子」,和老朋友談天說地,我們打算成立『住南朝北』聯盟,向『台北觀點』嗆聲!」
游智維觀察,這群為老房子塑造新生命的創意人,多半是30歲上下的年輕人。
「比起上一代,這一代是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明白生活不是有錢就會快樂。」他認為,這一代人不再盲從上一代信守的「成功定義」,開始思索什麼是自己想追求的生活。
「上一代想往外面跑,這一代卻想挖掘自己。」這一代的創意人因為很早便有機會看到世界,明白擁抱西方價值不如追尋自己的文化,老房子成為他們連結傳統與土地的臍帶。
帶著保存台南老房子的成功經驗,游智維把眼光放到台北老房子身上,「台北老房子很多,但保存成功的例子並不多。
「老房子不只是復舊,還得創造新的價值」游智維說,台灣很多老房子運動淪於「民粹」,只想留住記憶、卻沒為老房子的未來著想,導致老房子變成蚊子館然而交給文創單位經營的老房子,也常因為落入商業機制而淪為「文化精品店」,失去歷史氣息與文化氛圍。
游智維希望集結一批對老房子有想法、有熱情的創意人,共同規畫老房子的未來。他在台北接的第一個案子,便是為寶藏巖的17棟老房子擔任「指揮官」,為每棟房子尋找適合的設計者和經營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