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陶冬部落格:服務業通脹起步

2011年中國經濟的一道風景線,是食品通脹的高位回落與服務業通脹的低位上升之間的交替與反差。筆者預言,由於服務業提價,通貨膨脹很難大幅下降,政策利率也難不大幅上升。

  今年1月CPI數據的最大看點,不是國家統計局對CPI分類指數權重的調整,而是服務業價格指數突然升至4.6%,比上期的2.8%大幅上揚。這是非食品類通脹升溫的第一個重大信號。

  服務業通貨膨脹起步,源於工資的全面上調。漲工資,對提高中國普通消費者及農民工的購買力有幫助,也是中國經濟向內需拉動轉型的重要步驟。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服務業工資大漲,服務業價格必然跟著漲。與製造業相比,服務業生產效率提高的空間有限,多數領域也不存在產能過剩。面對眾多的小消費者,服務企業有加價能力,也有加價動機。

  政府認為,今年上半年通脹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不過至年中CPI會見頂,之後因基數效應,通脹在下半年會滑落至3-3.5%區間。筆者認為,基數效應根本就不是經濟學家分析的問題,有一個excel,小學生也能做出計算。用基數來測算通脹的前提是,其它情況不變,而這個前提恰恰是錯誤的。服務業價格上升,使基數效應對CPI不再具有主導作用。政府經濟學家在兩年內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在2010年他們也是強調基數效應,預言CPI年中見頂,結果食品通脹打破其它情況不變的假設,下半年通脹不降反升,招致一場手忙腳亂的貨幣政策調控。 2011年也會這樣。

  筆者預言CPI年中見頂,結果食預計,CPI在年中見6.5%,之後的回落速度因服務業通脹而遠慢過市場預期,基本上在5%左右徘徊。一旦這種情況出現,中國人民銀行在下半年也要繼續加息。

  現在,筆者將問題掉轉過來再問:中國是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出現5-6%的通貨膨脹率真的那麼可怕嗎?過去十年,新興市場國家的平均通脹率為6%,而工資增長率為3%(遠低過中國目前的收入增長速度),與其說今天中國的通脹高,不如說過去的幾次通縮出現得不正常。

  其實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在一個正常化的過程中,邁向與高速增長相匹配的物價環境。隨著農民工供應數量、外出打工意願及工資預期的改變,中國的工資水平在正常化,帶動通貨膨脹水平正常化,隨後還有貨幣環境、利率環境的正常化。

  今天的問題,不是通脹水平過高,而是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偏低,政策制定者對通脹的預期偏低。當人們最終意識到5%的CPI乃是中國通脹的新常態時,市場便不會每個星期五都出現加息恐慌,政府也不必為每一個超過4%的CPI數字解畫。

  食品通脹具有季節性、暫時性的特徵,工資拉動的服務業通脹卻是結構性的。一旦工資預期出現改變,通脹便有長期化的趨勢,通脹治理也更困難。不過筆者暫時看不到中國出現雙位數通脹的危險。上次出現雙位數通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尚處於短缺經濟,消費者甚至搶購囤積廁紙。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服務業通脹應該會持續升溫,可是製造業卻沒有多少加價能力,這就決定了整體通脹水平達不到雙位數的地步。

  中國政府通過漲工資來刺激內需,在筆者看來是好的轉型策略。這樣做扭轉了勞動者收入在GDP佔比上連續二十多年下滑的態勢,提高了增長的分配效率和公正性。不過此舉無可避免地會帶來全面、持久的通脹壓力。中烈度通脹,會在中國長期存在。過去十年,中國的平均通脹率為1.8%,今後十年,估計介乎4-5%之間。政府、市場,乃至整個社會,均有必要在心態上適應新的“常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