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停利停損並非理財之道?

老天爺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年代(Decade),和大家開了個玩笑。 祂讓一些公司破產、讓很多人失業、更糟的是讓人理財虧到連汗衫都賠光(lose one’s shirt)。 這個年代一開始先發生了2000年科技泡沫的幻滅,隨著股市泡沫化之後,全球經濟一路下滑。 等各國政府忙亂搬出各種救市措施後,景氣好不容易在2004年中回復了生機。 想不到好日子不多,2008年又發生了百年難遇的金融海嘯,讓許多人直到今天繼續忍受投資虧損。 這樣一個頭尾都發生大震盪的年代,回顧歷史未曾發生過,稱它為乖謬的年代並不為過。

許多人認為理財目的就是要多賺錢。 我們從許多人經歷多次金融風暴後理財經驗普遍很不愉快的事實來看,這個想法已被證明大有問題。 如果理財目的是賺錢的話,我們不愉快的投資經驗,就會讓我們覺得不要理財才更貼近原本的目的? 隨著全球人類快速高齡化,越來越多的人明白理財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快樂的人生”,而不是賺錢。 快樂人生意味的是能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方式(Lifestyle),當我們能按照自己需要的方式生活時,快樂人生的理財目的基本上就已經實現。 理財目的釐清之後,才有機會找到正確的理財架構,按部就班透過理財來積累財富,滿足人生各種需要,讓自己和心愛的家人快樂一生。

古時候皇上出兵打仗前都會先發表“檄文”,目的是昭告天下凝聚民心士氣,以求戰爭的勝利,現代說法叫做 “師出有名”。 呂氏春秋也提出成功處理事情的說法“綱舉目張”,這種說法用之於今天的理財一樣貼切。 理財是生涯規劃中很重要的一環,理財不僅只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目的不能設定錯誤,否則就很難如意。 七零年代世界強權美國,在越戰打了大敗仗,原因不是越共強大,而是因為美國不求全面勝利的目的有問題。 證諸今天許多人理財經驗極不愉快,多半原因是源自於理財目的設定不正確所致,和職業別或是聰明才智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犯錯。

理財目的不正確,經驗就不愉快的宿命,在乖謬的年代只會讓情況更惡化。 現在許多不明就裡的投資人,經歷過這次“紙上富貴”極不愉快的經驗後,很自然會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投資一定要停利,堅決的和長期投資說擺擺。 問題是,經歷過乖謬年代震撼教育所產生的這種看法,能幫助投資人擺脫無法達成理財目的的宿命嗎? 答案一樣是否定的。

華爾街頂尖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首席投資策略分析師艾比柯亨,1999年預測道瓊工業指數會站上38,000點。 2008年3月她再次預估S&P500指數在2008年底會站上1,550點。 兩次預測嚴重槓龜的結果是被無聊投資客將她謔稱為 “永久的牛(Perpetual Bull)”。 2000年科技泡沫引發的經濟衰退,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格林斯潘事先沒有料到,2008年次級房貸引發金融風暴,現任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事先也沒有看準。 當這些人的智慧加上他們背後龐大的研究資源,在乖謬年代裡都無法事先精準預測全球金融市場短期的變化時,請問我們又憑什麼本事,可以做好及時停利這件看似極為簡單的理財要求?

我們退一步講,就算可以正確做到停利,請問停利後現金要擺哪裡? 何時再重回市場? 如果能這樣反覆操作,又屢試不爽的話,時間一久我們豈不就富可敵國了? 問題是今天世界上富可敵國的大富翁,有哪一位是以此致富而聞名於世的? 正確的答案是一個都沒有! 但是這樣的答案卻很難讓人接受,因為心態上,我們寧可信其有,艾比柯亨預測服務的存在是因為市場的需求太殷切,絕不是她喜歡做短線預測。

這樣講的話,是否正確的投資理財就應該都不要停利停損? 當然不是,正確的觀念是每天都是進、出場的時間,而決定進出場的因素並不在市場的起伏,而是在自己的生活需要。 具體講,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年富力強、有工作有支出,收支之後有結餘。 下半場是夕陽無限好,保守講此時現金流已經是只出不進了。 願意從這個角度看世界的人,應該接受長期投資的概念,人生上半場就該加碼不停,為的是支應下半場不停支出的需求。

理財光是一直加碼就夠了嗎? 當然不是,不停加碼的前提是必須具備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Risk Management),投資風險必須要有效的管控,而不應該是極力規避,因為沒有風險就沒有獲利,沒有足夠的獲利就沒有足夠資源來支應人生下半場的精采大戲。 試問,有誰願意接受人生下半場是沒戲唱的淒涼結局?

我們不喜歡虧損,除了因為虧錢不符合“賺錢是理財的目的”之外,心理上則是因為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不接受不及格”、“厭惡紅字”。 但是在理財規劃的世界裡,“合理的虧損”則是獲利之母,是必要的惡。 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目的不是要保本。 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遇上乖謬的年代照樣虧損連連,但是它不會讓你虧到連汗衫都賠光,在攤平的架構下它可以讓你加速擺脫虧損階段。 太平盛世裡人人都會理財,難是難在乖謬的年代。 在渾沌不明的年代裡,能做為投資人的理財明燈,不是進出場時機,而是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也就是投資標的物的本質、價值以及有效率的分散。 不符合這三大準則,就不適合作為長期投資的標的物。

回頭看即將成為歷史的乖謬年代,有太多的人在理財時付出太高、太慘痛的代價。 明白失敗及虧損的真正原因,認識正確理財的新觀念,二十一世紀之初,何嘗不能成為一個昨非今是的全新開始。

資料來源:安睿投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