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實驗快樂理財,其實很簡單!

孟子有一次去見梁惠王。 梁惠王就問孟子說「孟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見我,有甚麼對吾國有利的事要告訴我啊?”」孟子竟然回覆梁惠王說:「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 用白話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皇上何必強調利益呢?治國首先應該重視的是仁義才對啊!」 孟子的這個答覆很妙!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正常情況下,人沒有不喜歡錢的,而且是希望錢越多越好。 但是孟子針對這一點卻有不同的看法,孟子認為如果一個國家舉國上下都是向錢看的話,大家為了賺更多的錢,到最後很容易會演變成不擇手段,進而危害到國家人民的安和樂利,一國之君對治國之道的捏拿不能不謹慎。

正確理財的道理和治國是一樣,是不能只專注於“獲利”。 理財的目的,正確講是為了實現快樂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能有更多錢是理財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

綱舉目張,理財目的錯誤要有理想的理財結果,是緣木求魚,花再多的時間精力也是惘然。 時至今日,發達國家百姓已經富裕了一段不算短的時日,但不幸的是他們的快樂卻沒有同步提升。 目前有許多學者的研究證實,在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內,財富確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當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更多的財富並無法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快樂。 更令人驚訝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人們在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之後,很容易會讓自己快樂不起來。 這個現象正是“窮得只剩下錢”這本書的作者所想要傳達的信息。

快樂人生的低標是讓自己食衣住行無慮,行有餘力就應該背負起撫養子女、奉養父母、照顧其他家人、培養興趣、廣交朋友、實現自我、回饋社會以及安排遺贈等等人生各階段不同的責任與需求。 當上述人生需求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逐步實現時,我們的人生自然也就會比較快樂。 由於我們有這些需求在先,因此檢視財富是否足夠支應這些需求,就是一項必要而很重要的工作。 當人生各階段需求與財富能維持在平衡狀態時,人生快樂的目標就已然實現。

問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們的物欲如果不加以適當節制的話,將永遠都無法被滿足,需求不能被滿足就永遠快樂不起來。 換言之,人生需求往往都是遠超過自己財富所能負擔,而許多人為了滿足永無止盡的生活欲望,所採取的對策就是想盡各種方法拼命快點賺錢,以為錢越多就會越快樂,結果反而是越來越不快樂。 理財目的設定錯誤後,財富增多是無法讓我們快樂生活的。 正確理財觀不能只談獲利的原因就在於此。

要實現快樂人生的理想,最佳的途徑就是在合理範圍讓自己先釐清到底有哪些欲望是必須被滿足的,然後接下來再思考自己的財富規模是否能合理支應自己的欲望需求。 快樂人生來自於需求被滿足,需求被滿足則是因為我們事先經過仔細考慮,在眾多需求中有所取捨,再藉由穩健謹慎的投資理財佈局,按部就班的逐步實現理財需求。 世間凡事都有本末,本末不能倒置。 由此,理財規劃架構下的正確理財觀,就應該是「何必言利,快樂而已矣!」

資料來源:安睿投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