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台南祀典武廟(一)

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是因為新美街166號的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就規模上對應而得名的。

祀典武廟主祀武聖關公,是臺灣民間信仰最為廣泛的神明。在靈魂崇拜中,祂是聖哲英烈的一部分;在道教信仰中,屬於天界行政組織中的中央行政神。因而在信仰上祂幾乎是地跨四界:是商業之神;是結義之神;是勇武之神;也是伏魔之神。此外,又涵蓋了儒、釋、道三教,儒教的文衡聖帝,佛教的護法伽藍,道教的協天上帝。

歷史簡介:

相傳祀典武廟建於明永曆年間﹁詳細年代已不可考。史料上記載第一次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西元一六九0年),由臺廈道王效宗主持,依舊址擴建,並於廟後加達禪房。康熙五十五年丙申(西元一七一六年)臺廈道陳濱重修,次年丁酉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

雍正元年癸卯(西元一七二三年)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因此雍正三年乙已(西元一七三五年)於後殿設三代殿。

兩年後奉旨,春秋祀以太牢,連同五月十三日只為每歲三祭,關帝廟因而晉升「祀典武廟」。乾隆四十二年丁酉(西元一七七七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加以重修,當時的規模是:前有頭門,中為大殿,供奉神像,後加正屋一進。廟門外側有官廳,周圍用圍牆環繞。後右側奉大士。旁祀保生聖田神像。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西元一九0六年)再次重修,工程進行一半時,巧遇日人市街改正,拓寬永福路,祀典武廟因位於道路上,引起拆遷的爭議,最後以道路轉折,只拆除廟左外牆及當廳而解決。

在明鄭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的祀典武廟,在創建初期清廷 為了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而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 升為官方祀典廟宇。

全盛時期武廟附近六條街的境廟組成「六和境」,並於廟內設立「六和堂」為聯境辦事處和全城冬防指揮所。地位愈顯重要。日治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地位,但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崇高地位。民國72年被列為一級古蹟,開始規劃整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