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赤崁樓(二)

荷據時期:
17世紀時,荷蘭人據台之後,不斷剝削居民,終於激起郭懷一之亂。明永曆七年亂平後,何人害怕再有暴動,便修築城堡,以共防禦之用,同時作為商業與行政中心。荷人稱呼此堡為「普羅民庶」城,意思是「神的庇祐」。
該建築高為10公尺半。整座城的城牆是以糖水、糯汁攪拌貝殼灰,糊紅磚砌成的,堅如壁石。外觀上概為四方形的城堡,在東北與西南角各有兩座凸出的菱堡,並附有瞭望亭。中央屋宇則為階梯狀閣樓,這正是當時荷蘭式建築最大特徵。鄭成功入台時,曾以此做為承天府治並居留一段時間。其後,直到咸豐年間,赤崁樓都被當作軍事火庫使用,並日漸傾圯。然而文人雅士卻很喜歡來此憑弔攬勝,「赤崁夕照」因此成為當時台灣八景之一。

清代時期:
從咸豐年間起,在傾頹的城堡舊址上開始出現中國式的樓閣建築。先是民眾搭蓋「大士殿」,俗稱「番仔樓佛祖」。光緒5左右,官府再把殘城高度鑿切一半,回填台基,建起「海神廟」。光緒12年,又陸續增建「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等3座傳統樓閣式建築。
至此,赤崁樓由城堡一轉而成5座樓閣建築,集廟、院、祠、殿、閣於一堂,蔚為大觀。舊時城堡則完全淹沒。

日治時代:
日治後,日人把整個赤崁樓改為陸軍為戌醫院。五子祠則再1911年的一次颱風裡完全坍塌。之後,醫院遷離,又改為學校宿舍。
直到1935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史跡後,日人拆毀大士殿,開始挖掘荷式城堡遺址,並整修清代的樓閣建築。留下的建築僅有海神廟、文昌閣與蓬壺書院。

民國:
民國71年,赤崁樓被列為1級古蹟。民國81年,展開修復工程,希望能恢復現存建築的原來面目,並改善景觀。經過1年多施工後,重新開放。現在的赤崁樓呈現的則是,荷式城堡遺跡與清式樓閣建築共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