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痛風的形成

「痛風 (Gout)」是因尿酸蓄積在體內而發生高尿酸血症時,尿酸鹽結晶析出在關節腔或身體其他組織而所引起的疾病。高尿酸血症不但直接反映體內尿酸的蓄積且會降低尿酸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以致引起尿酸鹽沈澱在關節。

尿酸在血液中的蓄積的原因除了與尿酸的產生過多有關係外也和從腎臟排泄到體外的功能低下有關。

痛風病人關節的滑液中可發現尿酸鹽的結晶。沒有治療時可能會在皮下產生痛風結節,也可能因引起腎臟機能降低而導致腎結石的產生。痛風結節也可能在耳朵、肘、皮下、骨、軟骨、腎臟等身體各部位產生。

生產過多: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慢性溶血貧血,及這些疾病的治療時血中尿酸會上升。

排泄能力幾減低:腎臟疾病,使用藥物(利尿劑)也會使血中尿酸上升。

痛風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和尿路結石。

臨床上可分幾個階段如無症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和慢性痛風。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但無臨床症狀。

此種狀態以後易引起急性痛風或尿路結石,且尿酸值愈高者愈易引起,但少數人則可能終生無症狀。

在門診常可見病人把一切的關節或軟組織症狀,歸咎於尿酸過高,事實上有不少病人其尿酸過高是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2. 急性痛風:

是因沉積的尿酸鹽被白血球吞噬所引起的發炎反應。

易侵犯中年男性和停經後的婦女,早期時下肢關節較易受侵犯(少數病人則可能先侵犯上肢的關節),且愈周邊的關節愈易受侵犯。

發病初期以侵犯單一關節為主,多以在第一蹠趾間關節(腳的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以後則可能有數個關節受侵犯。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此時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

痛風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其他如足背、踝、膝、腕關節都可能發生。

關節炎常在夜間發生且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急性痛風可能由於外傷、酒精、藥物、外科手術或急性內科疾病而誘發。

這種突然的發作在數天到數周後即消失,但一年會發生數次,不過也有時候幾年才發生一次。

3. 中間緩解期:

指二次急性痛風中間之無症狀期間,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可長達十餘年亦可短至數個月,但往後之無症狀期可能愈來愈短。

4. 慢性痛風:

痛風者未經適當治療可能會變成慢性痛風,此時病人除有慢性關節疼痛外,亦常有痛風石沉積於關節內或軟組織。

由於關節受破壞和慢性發炎反應常導致關節變形。

患者的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因為尿酸鹽的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的凸起,稱作痛風石。

痛風石沉積在關節會造成痛風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若沉積在腎臟亦會影響腎臟功能。

5. 痛風性腎病變:

尿酸鹽可能因沉積於腎臟而引起腎臟病變。

痛風病人亦可能是因年齡增加、高血壓、尿路結石、腎盂炎等其他因素引起腎臟病變。

6. 尿路結石:

痛風病人常發生尿路結石,且其機會隨著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而增多。

7. 其他相關疾病:

痛風病人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和高脂血症。

哪些人容易患痛風

痛風主要發生在男性,且多發作在三十歲以上的男性,女性則在停經以後發生的情況較多。

痛風可說是男性的疾病,因為女性患者只占所有病例的百分之十,且有遺傳及家庭發病的傾向。

1. 遺傳 -- 家族中有痛風和尿酸過高者,其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十倍左右。
2. 性別 -- 一般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但女性停經後痛風之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3. 年齡 -- 痛風好發於 40-60歲的中年人,但有日趨年輕化的趨勢。
4. 肥胖 -- 體重過重者,通常體內尿酸值較高,因肥胖者容易出汗而使小便量減少,尿酸鹽結晶便積聚于體內而易患痛風。
5. 飲食 -- 高嘌呤飲食、暴飲暴食、喝酒過量,均易升高尿酸值而增加患痛風的機會。

痛風治療與自我照顧

1. 飲食控制:

事實上一般飲食控制在痛風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非常重要。

不能單純以為只要少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就可以預防血中尿酸值升高﹐因為還有其他更複雜的代謝過程致使預防效果打折。

不過儘管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但儘量減少攝取這些食物總有些幫助,飲食控制約能使血中尿酸值降低約1-2 mg/dl左右。

因此為避免生活品質受嚴重影響,若要降低血中尿酸值應以服用藥物來達成。

但飲食控制對於痛風常合併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則是很重要。避免攝取下列食物:內臟、海產類、肉湯、魚肉類、幹豆類、香菇、養樂多、發酵乳、胚芽類,應儘量避免少吃,以減少尿酸的形成。

2. 藥物治療:

在痛風的不同階段,其治療方式不同,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是不需藥物治療的,若只有血中尿酸值上升而無痛風症狀時,並不需急著用藥物降低血中的尿酸,應先找出原因治療並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

急性痛風則常使用秋水仙素和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必要時才用口服或注射皮質類固醇。

慢性痛風時除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外,常合併使用降尿酸藥物(包括促進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產生二大類,依病情不同使用不同藥物)。

非類固醇消炎藥及秋水仙素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其他的藥物則以抑制尿酸形成或促進尿酸排泄為主。

當然,此類藥物可能引起副作用,使用時宜小心。

另外,必要時可合併使用藥物使尿液鹼化,以防止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臟內。

3. 生活習慣:

劇烈運動會使出汗量增加,使尿酸由小便之排出量減少;運動後所產生的乳酸亦會阻礙尿酸的排泄,故痛風患者應避免劇烈的運動。

每天喝 3000-4000西西以上的水份,能幫助尿酸的排泄。避免喝酒,因為酒精在體內代謝後會影響尿酸排泄,引起痛風,故應儘量避免喝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