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赤崁樓(五)

鄭氏建「東都承天府」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台江內海,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之後,鄭氏立刻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並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在東都暫住9個月以後,鄭成功終於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統治歲月。

荷蘭人投降以後,鄭成功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做為鄭氏府第;已改名為「東都承天府」的普羅民遮城,則是做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然而不到半年,鄭成功即不幸因病逝世。世子鄭經即位之後不久,在1664年廢東都,以「東寧」稱全台灣。承天府裁廢後,赤崁樓便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


清治時期以後的變遷

1721年,朱一貴起義反清,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以後再加上人為的殘損,風雨飄蝕、地震顛搖,到後來,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城牆,呈現一片淒清荒涼的景象。

1788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件,清朝將福康安將軍平定過程刻成八塊長方形石碑碑文,以漢文、滿文撰寫,立置放於赤崁樓(鄰近清治時代台灣知府衙門),供人閱覽瞻仰。

19世紀後半葉,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這五座建築物,巍峨高聳,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台灣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則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當做醫院和學生宿舍。

1921年,日本人在拆除大士殿重整該址時,又重新發現了普羅民遮城的舊堡門,然後又發掘到東北角的荷蘭砲台殘蹟,以及通到堡壘地下室的門戶,因此將之為歷史館。戰後重加修繕,成為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1974年又重修一次,而成今貌。由於在該址設有歷史館於海神廟和文昌閣,參觀者絡繹不絕,積久成習,一般人就把這神廟樓閣認為是古代的赤崁樓。事實上今赤崁樓僅有海神廟、文昌閣下方之城基為荷治時期原物,而更多的舊城址埋藏於城基下方地底中,至今仍有待發掘和重現。

赤崁樓在1983年被台灣內政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