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赤崁樓(四)

赤崁樓,或作赤嵌樓、次崁樓(白話字:Chhiah-khm-lu),位於台灣台南市的中西區,原名「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最早建於1653年,是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件」(1652年)後所興建的。在鄭成功攻佔台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以該城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現在的赤崁樓,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蹟。早期亦稱紅毛樓。

歷史背景

台南市是台灣本島最早有漢人開始開發的地方。早期的台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為「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鯓嶼之首的「一鯤鯓」,即在今安平一帶,是西拉雅平埔族台灣社的聚居地。台江東岸則是平原區,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因此,明代的地圖、文獻上分別稱呼台江西、東岸為「台員」和「赤崁」。

早期的漢族移民,可以追溯至明代中葉。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台南為基地為禍附近海域,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與台灣原住民皆深深受其騷擾,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與原住民有了初次接觸,也開啟了漢人往台灣移民的歷史。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捕魚、經商等目的而移居到台南,在一鯤鯓、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荷蘭人開始建普羅民遮城

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台灣南部,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即為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台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台灣第一街」之稱。至於後者,則是台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

荷蘭人在台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對漢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終於招致漢人不滿,於1652年爆發了「郭懷一事件」。該起義事件雖然最後被敉平,但荷蘭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遂於「普羅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羅民遮城」,漢人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此城是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圍約一百四十一公尺,樓高十公尺半,南北角有瞭望臺,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準備。

然而由於無法平息漢人憤怒,直到鄭成功入台前,全島形勢始終動盪不安。

沒有留言: